導語
人臉識別技術還未成熟,黑產卻已成型
人臉識別實名認證,大家都知道。
但是,反人臉識別實名認證,您知道嗎?
現在,利用這個技術已經成為了一個黑產,叫“反人臉認證”產業。
什么叫“反人臉認證”產業?
簡單講,就是幫無法或不想用自己信息完成人臉識別認證的人,通過人臉識別實名認證,從中牟取暴利的黑色產業。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需求的地方就有產業
不管是合法還是違法
接下來,讓我們帶大家看看這個“黑色產業鏈”是如何運作并存在的?
“反人臉識別認證”產業鏈生態圈
他們三個構成這個灰色產業的生態圈:
“反人臉識別認證”的運作體系
有需求的人群向工作室提出需求,接下來資源商會給工作室提供資源。
那么。有需求人群拿到實名賬號去干嘛?廢話,當然是去變現!賺錢!
他們大部分通過薅羊毛、倒賣賬號、或其他灰/黑業務中獲取暴利。
那么問題來了,資源商這些真實的身份信息從哪里來的?
資源商信息來源
有三個渠道:
一
黑客竊取
上圖為鳳凰網報道
二
網絡公然販賣,價格不等
上圖為某寶產品描述
一
企業員工私下販賣
上圖為新浪財經新聞報道
人臉識別技術
人臉識別作為模式識別的重要分支,大體可以分為三個組成部分:
大部分的臉識別實名認證都需進行活體檢測,防止用圖片蒙混過關。
網絡上商家承諾的“包過”,是如何實現的呢?
你有政策,我有對策
為了幫助無法完成人臉識別認證的人,通過APP人臉識別的認證,商家通過制作動圖方式通過驗證。
以下是某寶的商家提供的身份認證活體檢測的效果圖。
據商家說能做到點頭、眨呀、張嘴、搖頭等動圖效果
并稱保證萬無一失通過人臉識別活體檢測
問題來了,如果你個人身份信息泄露了,它能用來干什么呢?
黑色產業在行動
2016年5份,工信部發布手機實名制規定。
潛逃的嫌疑犯或其他黑產從業者,如果想購買電話卡,就可以通過以上方式實現。(當然也可以從卡商手里購買)
跨境電子商務的年度個人額度,上限是2萬元/年。
有很多人海淘購物,為避稅進貨,會冒用他人的身份信息。
從2016年4月8號起,我國實施跨境電子商務零售進口稅收政策,根據相關的政策規定;
跨境電子商務零售進口商品單次交易限值人民幣2000元,個人年度交易限值人民幣2萬元。
額度內交易,關稅為零,超過單次限值、累加后超個人年度限值單次交易,全額征稅。
曾經某貸寶移動APP產品推廣期,新用戶注冊,同時人臉識別實名認證成功,就可以獲得20元人民幣的推薦獎勵金
不法分子將反人臉識別技術應用在薅羊毛上,只為獲取不義之財。
現在,人臉識別技術在我國應用越來越豐富。
但被不法分子鉆了空子
給社會和人們都帶來不可估量的危害
希望法律和社會正義之光
能照進黑產地帶,只為技術正名
結尾
目前市場,人臉識別技術在我國應用越來越豐富,但面臨著風險,在掌控人臉識別技術同時,要抵制風險,免的被不法分子鉆漏洞,給社會帶來危害。
最后的最后,我們想說:在互聯網大數據面前,我們要保護好自己的個人隱私。
但是數據泄露事件層出不窮,
我們的隱私安全路在何方?
發表評論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