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好。上周用腦過度,本來想好好休息不再寫東西了,不過昨天看到了一個熱點,吐槽一下。
昨天各大媒體刊發文章,關于智能門鎖人臉識別風險高,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發文警告。文中提到了搭載人臉識別功能和遠程開鎖功能的智能門鎖安全風險較高,建議消費者盡量不使用或關閉人臉識別功能和遠程開鎖功能。
強行插圖
現在的智能鎖,大致能分為指紋鎖和集人臉識別、感應卡、手機APP遠程遙控的人臉鎖、感應鎖。7、8月份,智能鎖就出過一檔子事兒,小黑盒秒破智能鎖。當時也是鬧得沸沸揚揚,也逼得各個企業以“可防小黑盒”為廣告語宣傳自己的產品。
從我個人看來,指紋鎖的識別率相對較高、誤報率較低。
人臉識別相對高大上,可裝13的空間很大。但這個技術從誕生就一直伴隨著爭議。技術是個好技術,但是現在的準確率還存在很大的差距。人臉識別算法大致歸結為:分為基于人臉特征點的識別算法,基于整幅人臉圖像的識別算法,基于模板的識別算法,利用神經網絡進行識別的算法。每一種算法都有自己的優缺點,但每一種都做不到100%的準確識別。有的廠家說自己的人臉識別軟件識別率已經高達98.52%,這純屬吹牛。就像當初,2006年,我采訪廣州的一個做報警的企業,老板說我們的產品就是能做到0誤報,這不扯淡嘛。人臉也一樣,除了人證合一外,復雜應用場景下準確率達到80%以上已經算是很不錯了?,F在銀行和保險業開戶留下基本信息需要采用人臉面部采集,留下生物特征,但敢于用人臉取款的銀行還是鳳毛麟角,就是因為準確率還不太過關。留存信息大部分是為取證、理賠所用。
開鎖這個場景并不復雜,環境也相對比較單一,識別不出來或者誤識別幾率相對較低??偩值念A警,其實很早之前就是人臉識別的頑疾。最明顯的例證就是滴滴。司機需要人證合一,也需要人臉識別。但我們還是總打到車輛信息、司機信息與注冊完全不匹配的情況。這就是破解了人臉識別。其實這個不難,用一個小軟件就能破解。市面上大部分使用了“人臉識別”技術的軟件,其識別流程大致相同:檢測人臉→活體檢測→人臉對比(和之前上傳的自拍照或證件照)→分析對比結果→返回結果(通過或不通過)?!盎铙w檢測”技術即在“人臉識別”時要求用戶進行眨眼、點頭、張嘴等動作,以防止靜態圖像破解,國內多個知名App中的“人臉識別”都采用了這項技術。但這個環節并不完美,多可節點都有漏洞,如果用心不良者利用軟件注入應用繞過活體檢測,使用一張靜態照片就可以通過人臉識別。也可以使照片在軟件端“張嘴說話”。(部分參考《法制日報》)
今年安博會看到了很多人臉識別的產品和軟件,算法越來越精密、漏洞也隨著破解越來越少。相信搭載更高精度智能芯片的前端和更縝密算法的軟件,被破解的幾率會越來越小。(不過各廠家一般都是對產品和新技術宣傳用力過猛,對于如何保護數據和系統安全輕描淡寫。)
說點題外話,我們看到了人臉識別存在的癥結,就帶出了另外一個問題,信息安全。根據信息技術市場調研企業Gartner公司發布的最新預測,全球信息安全產品及服務支出將在2017年年內達到864億美元,較2016年全年增長7%; 另外,其預計2018年全年支出將進一步增長至930億美元(約6500億人民幣),而我國2018年信息安全市場預測僅為51.73億美元,而我們每年遭受的信息安全攻擊排名卻位居全球第一。遭受攻擊的程度和企業、國家投入信息安全的程度嚴重不成比例。2014開始,國家設立網絡安全周。今年的宣傳力度明顯加大,說明國家愈發重視信息安全(當然信息安全并不僅僅是網絡安全)。如果有眼光的企業,深入信息安全領域發展,今后幾年的發展,將會肯定比傳統的安防要好。
在我看來,指紋也好,人臉也罷,短時期內應該會解決識別率、防破解的問題,把產品的安全性大大提高。但嚴控遠程開門這個,我真不覺得有任何用,純屬于脫了褲子放屁多此一舉。這功能徒增危險(任何東西只要聯網變成網絡終端危險就會成倍增長)。
任何事物,任何技術,都有問題,沒有100%沒有失誤的。在沒成熟前,理應經過反復測試,把危險系數降到最低再推到市場。所以我個人目前比較看好的還是指紋鎖,人臉鎖應該再沉淀沉淀,把誤報率降得更低、識別率提的更高,再行程消費產品(手機就不說了,那是剛需,人家非要往里植入你也沒轍。)
吐槽一下總局給出的建議其中的兩條。原文如下:
在使用數字密碼開鎖功能時,建議用戶設置6位以上的數字密碼,勿使用連續數字或相同數字的密碼。
建議啟用組合驗證的開鎖方式,如使用密碼+指紋、密碼+信息識別卡等雙重身份驗證。
總局的領導同志一定沒干過產品經理,不知道用戶體驗的重要性。我給我媽買了個指紋鎖,吹牛說您以后出門買菜再也不用帶鑰匙了。然后突然有一天我告訴我媽,咱家的鎖不安全,您先要背誦六位密碼,然后再錄指紋;或者您要先刷卡,然后再背誦個六位密碼開鎖。那我是給我媽找麻煩去了還是添麻煩去了。如果這樣,無論誰,肯定都得換回B級鎖,再不成換個彈簧鎖都沒這么麻煩。
(最后抒個情。剛看新聞,金庸先生病逝。在我這30多年里,除了父母,對我三觀影響最大的恐怕就是金庸先生了。初中讀《射雕》時候甚至怕我媽知道,在被窩里打著手電讀。他的每一部書,幾乎是每一個章節,每一個人物,無論大人物小人物,我都能熟記。除了緬懷,還是緬懷。感謝您讓我在書的世界里認識了任盈盈這樣的女孩兒;感謝您讓我把韋小寶當成了自己的奮斗目標;感謝您讓我知道了蕭峰這個男神;感謝您讓我看到虛竹這樣的小和尚都能抱得美人歸而使自己不自暴自棄;感謝您讓我從郭靖身上看到了什么是俠之大者……飛雪連天,不見射雕英雄逐白鹿;笑書神俠,再無倚天屠龍戲碧鴛。告別了單田芳,告別了金庸,告別了在學生時代給我影響最深的聲音和文字。當一個人告別多,歡迎少的時候,這人是不是就開始慢慢變老了???但愿別,還沒年輕夠呢。)
發表評論
發表評論: